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jié)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yè)科研開發(fā),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tǒng)栽培模式采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采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jié)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并從幾十個品種里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wěn)定,經測試營養(yǎng)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辟了新基地,大規(guī)模投入生產。基地以采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qū)晝夜溫差大的優(yōu)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fā)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tǒng)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里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tài)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里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里撒了魚苗,要創(chuàng)業(yè),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制了新的包裝盒,商標注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yōu)質的香菇。

山核桃殼培育出來的香菇品質一流。
一個未來的夢想
“千斤糧、萬元錢”人地兩不閑
山核桃的故事有了完美的結局,專家們卻依然在路上,他們嘗試尋找更多食用菌的新家,實現更多農戶發(fā)家致富的夢想。
今年,農科院的新嘗試是,利用稻草種大球蓋菌——農戶可以在水稻生產的空隙種植食用菌,等水稻收割后,曬干的稻草收起來鋪在地上,又成為食用菌舒服的新家。
“杭州人多地少,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發(fā)展現代農業(yè)倡導‘千斤糧、萬元錢’,一畝地要產出一千斤水稻,又要實現一萬元產值。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在‘人地兩不閑’上下功夫。”
周祖法說,今年稻-菌的組合,實現了穩(wěn)糧增效。一方面,它解決了閑置稻草焚燒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難題,還很好地利用冬季閑田種植,防止農村冬季大量閑田拋荒的現象。另一方面,大球蓋菇的廢菌料可直接還田,提高水稻產量,促進了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目前,我市建德、西湖等地的農民已經嘗到了稻草種菇的甜頭。

帥勝杭的香菇正在申請“桃菇鄉(xiāng)”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