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由于當年,陶雙球賣給了當地農民過多的菌種,加上陶雙球的菌種質量又特別好,蘑菇出的特別多,當年的產量一下子過高,菇農們興高采烈地把蘑菇拉到武漢市場上去賣,可是卻賣不出去,哪怕是賠本能賣出去的就算運氣好的了。
周灣村村民 陶記華:低到就是一箱菇子三十多斤,才十塊錢,就不到三塊錢一斤。我恨不得把菇子全部倒掉,不種了,那個時候確實是流淚,一箱菇子十塊錢,都不夠。
周灣村村民周幼元:還不是一個樣。
周灣村村民陶記華:我們罵過鎮(zhèn)政府。
記者:那為什么呢?
陶記華:就是因為太價格不行,我們罵過他,那就是當時不理解罵過。
眼看矛盾越來越激化,鎮(zhèn)政府只好找陶雙球想辦法,因為陶雙球已經賣掉了自己的菌種廠,剛剛建成了一個蘑菇加廠,他們希望陶雙球收購菇農的蘑菇進行加工。可是此時的陶雙球也正有他的難處,他的加工廠才剛開張,還遠不能消化那么多的蘑菇。他的合伙人一再囑咐陶雙球,可千萬別心軟,堅決不能答應。
合伙人 彭義林:我當時說,如果說非要收,你這個菇非要收的話,虧本的生意我就不干了,你自己負責。
但是不管合伙人怎么反對,陶雙球還是決定收購菇農的蘑菇,菇農們歡天喜地地把蘑菇賣到了陶雙球的廠子里。
菇農:當時比市場的菜菇而且還高一毛錢一斤,比當時那個價格,他收的菇子比我們賣的菜菇要高一毛錢一斤。
陶雙球之所以要建加工廠,就是因為簡家亮說徐古鎮(zhèn)上的蘑菇年產量不能超過三千噸,現在政府大力鼓勵當地農民種蘑菇,超過三千噸的部分如果加工成鹽漬菇,就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效益。如果這次讓大家賠了本,以后就又沒有人種雙孢菇了,自己的加工廠拿什么來加工。聽陶雙球這么說,彭義林也不由得改變了之前的看法。
合伙人 彭義林:當時我說陶總啊,那個時候那一件事你當時處理的,考慮的出發(fā)點,到現在的結果,那你比我高得很多,高得很多。
陶雙球不但收購了菇農們賣不出去的蘑菇,還答應以后會以更加優(yōu)惠的價格賣給大家菌種,但條件是等大家的蘑菇種出來之后一定要提供給陶雙球做加工。可是陶雙球如意算盤卻在40分鐘之內被無情地打破。
陶雙球:火光沖天,我在我公司我就看到了那里煙塵這么大,火光這么明,是下午,認為肯定是著火了,我們趕過去以后就眼看著燒了,是我親眼看著燒的。
2003年秋天的一個下午,一場大火席卷了徐古鎮(zhèn)周山村,村里的三十幾個大棚在四十分鐘內全部燒毀。
周山村村民 蔡啟枝:所有的棚子都燒了,四十分鐘。
周山村村民 劉吉滔:這個村子的人,只要問到一個人棚子都燒了。
記者:就是問到一個人他們都燒了?
周山村村民 劉吉滔:家家有家家的都燒了,每家一戶一個。
周山村村民:我們一家就燒兩個。
周山村村民 劉吉滔:有的兩個,有的三個。
一場大火,燒光了一個村子人的心血,也燒光了陶雙球的希望,不但之前賒出去的菌種錢是沒指望收回了,已經和買家簽訂了購買鹽漬菇合同,也無法按時交貨了。但此時,陶雙球又做出了一個讓大家吃驚的決定,他決定放棄之前的菌種錢,而且再補給菇農一批菌種。盡管當年因為延誤了交貨的時間,陶雙球補償了買家一些違約金,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卻更加獲取了菇農的信任。
謝店村村民 凌萬春:我們徐古鎮(zhèn)的蘑菇發(fā)展,就是他發(fā)展起來的。
沙河村村民:都帶頭發(fā)家致富,都夸他,能人。
沙河村村民:他比較有名,工作還是搞得比較好。
陶雙球:我在當地信譽度,在群眾當中的影響力還比較大,你看看這幾天的采訪,我到哪里去都還是受歡迎的。有一點影響力。
在徐古鎮(zhèn)上,十里八村的人沒有不認識陶雙球的,通過建立大家對自己的信任,陶雙球的加工廠的貨源始終保持著優(yōu)質和穩(wěn)定,他加工的鹽漬菇出口到美國、新加坡等國家。2009年,陶雙球又看中了一個新的市場空白,第一個在武漢地區(qū)建立大規(guī)模的工廠化養(yǎng)殖杏鮑菇基地。通過根據市場情況適當調節(jié)鹽漬菇的生產量,同時銷售新鮮杏鮑菇,每年能給陶雙球的企業(yè)帶來上千萬元的銷售額。
陶雙球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福建商人留下的財富魔咒,當地的蘑菇年產量已經遠遠超出了3000噸,達到7.5萬噸,當地政府也因勢利導,定期為當地菇農舉辦蘑菇節(jié),吸引全國各地的客戶,擴大銷量。
武漢市新洲區(qū)委員會 書記 王世益:陶雙球是我們土生土長的,蘑菇生產的土專家、土企業(yè)家。這么多年他也從蘑菇產業(yè)的起步開始,一直探索十多年,有自己一成套的技術,也有自己的企業(yè),也有自己的市場,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的一個,蘑菇產業(yè)的我們這個地方的發(fā)起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