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廣西玉林市興業(yè)縣城隍鎮(zhèn)不遠的湖村,一片上百畝的農田里,幾十位工人正在忙碌,清理堆料或壘草堆,再過幾天,將有二十多萬株的菌種在這里開始培育。“我今年投資了七八萬元承包了十畝農田來種植蘑菇,正是看中公司可以提供保底回收這點。”從市區(qū)到湖村包地種植蘑菇的藿女士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可以確定種出的蘑菇能有2.5元/斤的保底回收價,產多少銷多少,自己只需出土地、菌種成本和人工成本等,感覺這樣的生意很劃算。
這么劃算的生意,那農戶要投入多少,最低可以收入多少呢?市玉光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黃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畝地需要800株的菌種,每株菌種的成本為3.5元算,一畝地菌種的成本為2800元,而在湖村租用農戶冬閑田的租金為200元/畝(租期到清明前),此外,包括要用于堆肥的草糧約為1000元/畝,加上人工費用等,每畝的投入約為8000元。
而一般情況下,蘑菇的畝產為8000斤/畝,即使按照玉光公司給出的2.5元/斤的最低收購價,每畝的產值約為20000元。參與種植的農戶每畝的凈利潤已經超過1萬元。“我們采取的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方式回收。”黃經理介紹,在他們種植蘑菇的20多年時間里,蘑菇田間收購價最貴的時候為4.5—5元/斤,最便宜的為1.5元/斤,而近幾年來,蘑菇的田間收購價均在3元/斤以上。
“只要是我們發(fā)展的種植戶,不管蘑菇質量如何,均按照2.5元/斤的保底價格回收。”玉光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陳廠長表示,為了降低農戶的種植風險,公司采取了保底回收的方式,以確保農戶的收益。
采用無棚無糞新技術
“采用無棚無糞新技術,可以減少人工和原料成本。”四川綿竹錦鵬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陳總介紹,按照原來的搭棚種植技術成本較高,而采用無棚技術,不僅可以給蘑菇提供足夠的氧氣助其生長,而生長的速度也快了不少。目前,蘑菇下種之后,再過15天左右就可以收獲第一茬,而30天之后就是生長高峰期,收獲期一直延續(xù)到明年清明節(jié)之前。而今年采用的無棚無糞技術,已經在武宣等地試驗成功,產量比以前的搭棚種植提高30%左右。
“這樣的簡便種植技術,為我們以后在其他縣域發(fā)展種植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農戶的收入。”陳廠長表示,采用新技術后,農戶要參與種植就更加簡單了,“我們目的是希望通過湖村這個種植基地,讓更多的農戶過來參觀學習,為明年在其他縣域發(fā)展種植打下基礎。”
訂單農業(yè)降低農戶風險
據了解,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市就已經有了蘑菇種植,不過那時候均為零散種植,農戶自種自銷?,F在,作為一個示范種植基地,湖村也開始踏出了連片種植、訂單農業(yè)的第一步。
陳總介紹,湖村這一片種植基地,是他們公司跟玉光食用菌有限公司合作開發(fā)的,他們提供技術和保證產品的回收,而玉光食用菌有限公司負責發(fā)展種植戶,擴大種植規(guī)模。“現在的蘑菇產品,我們通過四川公司回收出口,不愁銷路。”陳廠長也說,他們已經跟四川綿竹錦鵬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相關的協(xié)議,產出的蘑菇通過其現有資源出口越南、意大利、日本、美國等地。“我們簽了多少訂單,就發(fā)展多少種植戶。”陳廠長表示,為了確保農戶種出的每一株蘑菇都能銷售出去,公司不會盲目擴大種植規(guī)模,而是按照訂單的多少決定種植多少面積的蘑菇。這樣能有效防空風險,確保農戶的收益。 (記者 梁桂香 盧遠誠 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