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業(yè):道路艱辛 快樂前行
2010年的7月,又是一年畢業(yè)季的到來。就在班上的同學們紛紛奔赴中學生物教師崗位的時候,祝曉波則懷揣著他自己的夢想,再次先后到宜賓市珙縣、成都市學習蘑菇的種植技術。在積累一定經驗后,他決定自主創(chuàng)業(yè)種植蘑菇。
種植蘑菇,首選是基地。經過多方考察,祝曉波最后決定將自己的蘑菇基地放在宜賓市南岸海拔507米的七星山上。氣候濕潤、空氣清新的七星山,被譽為宜賓市主城區(qū)的“休閑氧吧”、“天然屏障”,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不僅可以為蘑菇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其開闊的地勢更適宜于蘑菇的規(guī)?;N植。同時,因七星山離宜賓市主城區(qū)較近,便捷的交通條件,也減少了產品運輸的時間和成本,更有利于蘑菇的銷售。
由于剛畢業(yè)不久,沒有任何個人積蓄。面臨資金投入時,祝曉波犯難了。家里給他提供了一部分資金,但是仍然有較大缺口。得知他的情況后,大學時的老師王濤慷慨地為他提供了近一半的啟動資金,解了資金投入之難。帶著想方設法湊來的兩萬元,祝曉波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可創(chuàng)業(yè)的路并不好走,很快祝曉波就遇到麻煩。蘑菇屬于食用菌的一種,食用菌的種植經常受到霉菌的威脅,這就好比莊稼和雜草,雜草越多,收成就越少。由于缺少人手,祝曉波一個人要管十多個大棚,再加上實踐經驗不足,有時霉菌并沒能被及早發(fā)現。最嚴重的一次,有三分之一的菌包都只能扔掉,損失上千元。“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用最少的投資去學習經驗技術”,祝曉波說。
在蘑菇的生長培育期,每天都需要小心呵護和照顧。從菌包原材料選擇,到拌料、加水、裝袋、滅菌、接種、培養(yǎng)等一系列所有的繁瑣事務,祝曉波都是自己一手操辦。就是可以上市出售了,他也必須每天凌晨一兩點鐘起來采摘蘑菇,然后騎車將蘑菇運下山去,交給零售商,回來后又開始蘑菇的培育,忙到晚上十一二時才能休息。
“最忙的一天,只休息了3個小時,”祝曉波告訴記者,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一年多的時間里,雖然工作很累很艱辛,“但只要心里有夢,我就感覺快樂著。”
成功:初嘗甜果 示范于人
天道酬勤,經過兩年多的發(fā)展,現在祝曉波的蘑菇基地實現了一年種植冬、夏兩季蘑菇,已經成功培育出滑菇、姬菇、袖珍菇、平菇、猴頭菇等10多個品種,每年能有10多萬袋的生產規(guī)模,按照每袋1.5元的批發(fā)價計算,年產值預計將突破40萬元,凈利潤也能達10余萬元。“雖然離最終目標還有較遠距離,但也算是順利邁出了第一步吧”,他對這樣的成績感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