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利津縣鹽窩鎮(zhèn)的山東綠野生物科技園股份有限公司食用菌生長車間里,一位工人正忙著為杏鮑菇疏蕾。車間溫度常溫在15度左右,高架上擺滿了生長著杏鮑菇的生長瓶。“摘下來小的出口泰國,大的在國內出售。”公司董事長王忠春的愛人、公司副總經理崔奎向記者介紹說,食用菌市場行情好,這里的培育車間里每天都有大批出菇量。
可是,在30多年前,王忠春為了在棉籽皮上種出蘑菇可是煞費了苦心。
“高中復課時,家里人不想讓忠春再念書了,讓他去推土方賺錢。一個偶然,他看到省農科院舉辦食用菌培訓班的消息,只身一人跑到濟南學習,別人學一個月回去了,他學兩個月。”崔奎回憶說,那時食用菌技術處在起步階段并不成熟,王忠春也曾遭遇三年種不出食用菌的失敗。“村里人笑話他說,人工能種蘑菇嗎,蘑菇是打雷打出來的。當大家伙兒看到他在自家炕上種出來食用菌的時候,都不敢相信。”“他一心都撲在種蘑菇上。我們推著小車去集上賣蘑菇的時候,一邊筐子里是蘑菇,另一邊是睡著的孩子。”提起那段日子,崔奎的眼睛有些濕潤。
要讓產品站穩(wěn)市場,必須在技術創(chuàng)新上狠下功夫。2004年,王忠春成立了利津食用菌研究所,先后培育新品種12個,革新工藝流程20多項,走出了一條特色發(fā)展路子。“以前種杏鮑菇培育過程有污染的情形,就是不出菇,我們請來韓國專家,專家重新設計了生產流程,的確起了作用。但后來忠春發(fā)現,韓國的品種在咱這里不實用,他就通過菌種組織分離研發(fā)出了杏鮑菇2號。”經過大量試驗,王忠春用玉米芯、棉花秸稈做原料研制食用菌,比用棉籽皮做原料降低成本75%。他開發(fā)的蔬菜與雙孢菇間作技術,把種完雙孢菇的棄料直接用到地里作肥料,變廢為寶。這些年來,王忠春還相繼種植出6種珍稀菌類,推廣栽培了杏鮑菇、雙孢菇、猴頭菇、金針菇、毛木耳、人工蟲草等受市場青睞的產品。
王忠春的養(yǎng)菇之路越走越寬,他對小小蘑菇進行深加工的做法走在我市食用菌產業(yè)的前列。“大部分種食用菌的人出售的是鮮菇,為了克服保質期的限制、提升食用菌的附加值,我們上了幾條深加工生產線。”崔奎十分看好企業(yè)研發(fā)的什錦脆片、香辣金針菇、蟲草茶、靈芝孢子膠囊等一系列風味小吃和營養(yǎng)品的市場前景。食用菌栽培與技術研發(fā)、科技成果推廣、菌種繁育、產品回收、精深加工……“一條路子走到底”的王忠春不怕失敗、不斷創(chuàng)新并持之以恒,成為我市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