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南; 鄭淑芳
商業(yè)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650223; 商業(yè)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650223
【中文摘要】 <正>自從Eles Fries(1815~1822)論述并正式建立耳包革屬或白耳屬(Naematelia Fries)概念以后,各國的許多菌物學家對金耳的形態(tài)分類、生態(tài)、生理、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食性和藥效、馴化栽培等方面,都發(fā)表過許多論述,但存在問題較多,普遍認為金耳的應用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比較復雜,分類命名意見不一,誤定長期存在,馴化和批量栽培懸而未決。 按照早期建立并論述的耳包革屬概念,國內的許多菌物學者同樣認為,金耳子實體由外層的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和內層的革菌(Stereum型)混雜組成的異質復合體,根據(jù)筆者對金耳解剖形態(tài)、組織結構,以及分層化學分析和物理方法測試的結果,金耳子實體的結構,確實與所有單一體菌類,例如側耳類、斗菇類、黑傘類、木耳類等不相同,甚至與離體伴生的同質近緣種,例如銀耳也有所不同。這類結構特殊的異質復合體菌類,由于單一型菌絲體自身的很大弱點,在整個生育過程中,都需要相適應的伴生菌類給予幫助,因此,在自然界小的分布量不多。在結構上,金耳的子實體是由分類學地位相距較遠,形態(tài)、結構、質致顯然
【文獻出處】 食用菌,Edible Fungi,編輯部郵箱,1994年05期 【DOI】CNKI:SUN:SIYJ.0.1994-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