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茯苓不僅是國內的大宗藥材,也是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2014年10月13-15日,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在華中農業(yè)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隆重召開,在14日下午的“專題報告”環(huán)節(jié),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盧穎穎作《貴州茯苓菌種繁育研究》報告時如此講述到。
盧穎穎介紹,茯苓以干燥菌核入藥,不同部位經加工分別成為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神木及茯苓皮等藥材。貴州茯苓的產業(yè)發(fā)展主要是在與湖南靖州毗鄰的黔東南地區(qū),形成了以黎平縣為中心,松茯苓產量占湖南靖州市場近一半的產區(qū),松茯苓種植遍布黔東南州16個縣市。近年來,松茯苓種植規(guī)模逐年擴大,2012年全州種植面積達3300 萬平方米以上,從業(yè)人員超過1萬人。黎平縣的貴州森泰實業(yè)有限公司承擔實施“貴州茯苓GAP規(guī)范化栽培基地”建設,編寫了《茯苓復式栽培技術》,為GAP栽培基地全面推廣茯苓復式栽培技術和利用松木廢劣小徑材、松枝高產栽培茯苓技術打下了基礎。盧穎穎認為,茯苓優(yōu)良菌種的選育是茯苓生產的基礎和關鍵。茯苓的菌種選育一般采取自然選育、誘變育種及雜交育種等常規(guī)手段,目前對茯苓的菌絲形態(tài)及交配型的研究結論差異頗大,且尚無定論,但對茯苓交配型的研究在遺傳和育種上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貴州的黔東南地區(qū),已開始利用松木廢枝丫、小徑級材種植茯苓,經過幾年的摸索研究,形成了茯苓復式栽培技術,以松樹段木窖栽為主,樹蔸栽培、松木廢枝丫和小徑級材栽培的多樣化栽培模式共存的茯苓人工栽培技術。使茯苓栽培達到高產、穩(wěn)產,解決了木材資源的浪費問題,也實現(xiàn)了茯苓的連片化規(guī)?;N植。
盧穎穎認為貴州茯苓菌種繁育過程中種質資源及其知識產權缺乏保護,應加快茯苓野生種質資源的調查收集、鑒定評價、保藏檢索等工作,涉及有關生理、生化指標和細胞學、遺傳學方面的鑒定,建立茯苓種質資源庫。在育種選育上,缺乏優(yōu)良生產菌株,同種異名現(xiàn)象較多,隨意編號,造成菌種混亂,可采用分離自然菌株,從原有菌株入手進行各種遺傳改造工作,推行有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