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接到了一位菇農的咨詢,反映他的平菇出的不正常,筆者現場做了調查,這家菇農種植平菇1.5萬袋,菌絲長滿后遲遲不出菇,偶爾零星出幾個菇也是菌蓋翻卷的畸形菇,基本導致絕收。
筆者詳細詢問了這家菇農的菌種來源,經調查附近的菇農使用同一批菌種,菇出的很正常,排除了菌種問題。從管理條件看,溫濕光氣也很到位。最后只能從培養(yǎng)料方面尋找原因,最后發(fā)現是這家菇農為了防治氣溫高的蟲害,在拌料時加了敵敵畏,病因就在這里,這位老菇農的解釋讓我哭笑不得,說現在在酒里都能兌敵敵畏,蘑菇料怎么兌不得?
敵敵畏、敵百蟲之類的殺蟲藥產生的藥害相當具有隱蔽性,在菌絲生長階段沒有明顯的癥狀或癥狀較輕,到了出菇期后才表現出非常嚴重的病害癥狀。像這位菇農使用的敵敵畏問題,在拌料時或在菌絲培養(yǎng)期使用后,一般情況下肉眼觀察不出它對菌絲造成實質性傷害,外觀看菌絲生長基本表現正常,菌絲發(fā)滿菌袋進入出菇階段后,病害的癥狀逐步顯示出來,首先是出菇期長時間的延遲,在既沒有污染,各種環(huán)境條件又都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出現了這個菇農上述現象。
以往我們對食用菌病害的研究只重視對生理性病害和非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而忽視了藥致性病害的研究,這個例子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