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收獲季節(jié),許多農民朋友為了搶農時,往往將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拋棄或放把火焚燒掉,不僅污染環(huán)境,還造成資源的浪費。殊不知,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可以變廢為寶。
安徽肥西縣有個叫丁倫保的人,“點草成菇”把稻草等變成了寶。
位于肥西縣花崗鎮(zhèn)的綠色食用菌生產基地,丁倫保(中)“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栽培蘑菇的大棚。
1959年出生于肥西縣的丁倫保,1983年7月畢業(yè)于安徽農業(yè)大學園藝系,現任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xié)會會長、安徽天都靈芝制品公司總經理,從事食用菌技術研究30多年,是當地有名的“蘑菇大王”。他研究出的“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經專家鑒定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并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為稻草、麥秸等農作物秸稈的利用開辟了新途徑。
“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栽培的蘑菇。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肥西縣花崗鎮(zhèn)一個占地60畝的蘑菇生產基地,在一個蘑菇棚里看到,一米左右高、用長稻草砌成的一排一排的蘑菇墻在大棚內延伸,每個蘑菇墻上五面(前后左右和上面)都長出了蘑菇,這就是丁倫保歷經多年苦心研究成功的“利用長稻麥草秸稈立體高產栽培食用菌新技術”的實際應用。
該項技術特點是稻草秸稈不用粉碎,選用無霉變的的稻麥草,經1%~1.5%的生石灰水浸泡,軟化后瀝干水分,采用定型模具制作菌墻,一層稻草放一層菌包(一米高的菌墻一般放3~4層菌包),菌包與菌包之間填上特制的營養(yǎng)土,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起來,經過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發(fā)菌就可以長出菌絲,然后把模具去掉,加強管理就可以生產蘑菇了。
“目前利用長稻草栽培蘑菇的經濟效益比高達1:3。稻草不僅可以栽培出雙孢菇、平菇等普通菇,還可栽培出秀珍菇、姬菇、雞腿菇、姬松茸等珍稀菇,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丁倫保介紹說,用長稻草栽培蘑菇技術簡便易行,投資小,見效快,不需要設備,栽培蘑菇的下腳料可作為農作物生產的肥料使用,減少化肥的投資,還可改良土壤,非常適合農民朋友就地取材發(fā)展。如果采用這項新技術,豆秸、玉米芯、玉米稈等農作物秸稈同樣可以栽培出味美可口的各種蘑菇。
采菇女正在忙于采摘用稻草為主要原料袋裝栽培的秀珍菇。
丁倫保將記者帶入另外一個大棚,用稻草為主要原料的栽培袋碼成一排一排的蘑菇墻,兩邊冒出一叢一叢的秀珍菇,有4個婦女正在十分忙碌地采摘。據介紹,秀珍菇的市場批發(fā)價為每斤5元錢,一個大棚8000個栽培袋、6茬下來可采鮮菇7000斤,純收入超2萬元。
目前,丁倫保所領導的肥西縣珍稀食用菌協(xié)會以“協(xié)會+公司+基地+學校+農戶”的發(fā)展模式,創(chuàng)辦了肥西天都園藝職業(yè)培訓學校,建立了信息中心和10個“科普示范基地”,在協(xié)會中開展這項新技術的推廣,并與合肥市的大型超市開展農超對接,以“天都”品牌幫助會員銷售食用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