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柴秸稈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等有機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山東省傳統(tǒng)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與棉籽皮,但是木材的過度砍伐,造成林木資源匱乏,而棉籽殼又因其用途廣泛、用量大,造成木屑奇缺、棉籽皮價格呈上漲之勢,這嚴重的制約著食用菌生產。利用棉柴秸稈作為基料栽培食用菌,較好地解決了這類培養(yǎng)基材料影響食用菌生產的問題,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產原料的來源。同時,生產鮮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種帶菇香味的富含營養(yǎng)的菌體蛋白飼料,也可作為優(yōu)質有機肥還田。這項技術的應用推廣,使農業(yè)資源多級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稈,減少環(huán)境污染,又可增加農民收益。
首先,棉柴秸桿與木屑、棉籽皮的化學組成基本相似,只是含量與物理性狀不一,不影響蘑菇栽培;二是實踐證明可行。如雙孢菇和草菇等,就是以麥秸為主。通過大量研究和各地的栽培試驗,用棉柴秸桿與用棉籽皮的產菇量基本相同,以栽培金針菇為例,用棉籽皮栽培與用玉米秸、麥秸、稻草、玉米芯等栽培,其生成率都能達到80%~100%。進行商業(yè)栽培的食用菌大約有20多種,所有用木屑和棉籽皮栽培的,都可用棉柴秸桿替代。三是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方向。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熟料的下腳料又可返田肥地,還是營養(yǎng)豐富的牲畜飼料,促進農業(yè)生產的良性循環(huán)。利用棉柴秸稈發(fā)展食用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實踐證明,利用稻草、麥稈、玉米稈、油菜稈、棉柴秸桿等作主料,可大量生產多種食用菌,此技術已具有成熟的配方和管理工藝,使出菇率達到甚至超過單純用棉籽殼的標準。棉柴秸稈作為食用菌栽培的基礎材料,5~8畝田的秸稈,經腐熟后可栽培l(xiāng)畝露地蘑菇,生產蘑菇2000~3000公斤,收入5000~6000元,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技術要求不高,倍受農民歡迎的致富項目,并可有效地減輕焚燒秸稈對環(huán)境的污染。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有大量的剩余棉柴秸稈。
利用棉柴秸稈種植食用菌的工藝流程:
1、原料準備:培養(yǎng)料可選用多種農作物秸稈(如棉柴秸稈、大豆秸稈、玉米秸稈等),應新鮮無霉變,并在陽光下充分曬干,并粉碎。應用不添加輔料的栽培方法時,用于種菇的新鮮秸稈細胞還有生命力,菌絲很難分解其纖維素和木質素,秸稈要進行浸泡發(fā)酵處理,一般發(fā)酵5~7天,發(fā)現秸稈長滿雪花狀物質時即可利用栽培。
2、輔料:在培養(yǎng)料中所占比例較小,但對整個培養(yǎng)料的營養(yǎng)起著重要調節(jié)與平衡作用的原料我們稱之為輔料。常用的輔料有麥麩(麩皮)、玉米粉、豆餅等。麩皮的添加量一般為5%~15%且越新鮮越好。作為輔料玉米粉添加量應為2%~5%,也是越新鮮越好。高溫季節(jié)可少加些,低溫季節(jié)可多加些。石灰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酸堿度,添加量為1%~3%。石膏,添加量為1%~3%。無機微量元素根據碳氮比適量添加。
3、場地:栽培食用菌場地包括:原料儲備場地、拌料與裝袋場地、滅菌場地、接種場地、發(fā)菌場地。對場地的要求是,地勢較高,便于排水和通風;四周環(huán)境清潔,遠離垃圾場或污染較重企業(yè)。對于一個規(guī)?;秤镁鷪?,這些場地的安排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減少搬運裝卸和菌袋破損,提高工作效率和菌棒的成品率。
4、拌料:配方。一般認為,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營養(yǎng)物質含量的差別其產量有所不同。食用菌栽培實踐證明,某種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但是對于許多原料而言,只要添加適量的輔料,做到營養(yǎng)均衡,配方合理,仍會得到很理想的產量。在制定一個培養(yǎng)料配方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針對每種菇對營養(yǎng)的需求特點,合理搭配碳素營養(yǎng)和氮素營養(yǎng),做到碳素和氮素營養(yǎng)平衡。二是對于通氣性較差的原料,可適當添加透氣性較好的原料。料水比例。拌料時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含水量一般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有水滴滲出,但不形成水流即可。拌料。拌料前先將拌料場地打掃干凈。拌料時按配方比例,先將主料灘鋪在場地上,而后將輔料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勻,再將混勻后的輔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鍬混合均勻。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鐵鍬上下翻勻,然后用拌料機將料攪拌兩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適,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發(fā)現手指間有溢水出現,其料水比屬正常范圍。
5、裝袋裝袋時間。料拌勻后可馬上裝袋。特別是夏季高溫季節(jié),培養(yǎng)料很容易酸敗,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塑料袋的選擇。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為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這種塑料袋韌性較好,袋子不易破損,污染率低。如果是機器裝袋其規(guī)格應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裝袋。裝袋時一定注意袋內料的松緊度要適中,裝得太緊影響透氣性發(fā)菌慢,裝得太松易污染雜菌。
6、滅菌是將料袋內的一切生物利用熱能殺滅的一個過程。目前我國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壓滅菌,而高壓滅菌應用較少。常壓滅菌過去是采用土蒸鍋,用土蒸鍋滅菌其缺點是裝料少,裝鍋出鍋操作不便,料冷卻較慢。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鍋爐(蒸氣發(fā)生器)進行菌棒的常壓滅菌,這種滅菌方法,操作方便,冷卻也快?,F在采用高壓滅菌更能節(jié)省燃料,縮短滅菌時間。
7、接種:菌種應選高產、抗逆、廣溫型菌種。接種就是將固體菌種或液體菌種接入菌棒的過程或方法。接種的整個過程都應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能否做到無菌操作是接種成敗的關鍵,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關鍵。接種方法可分為接種室、接種箱和接種帳接種。
8、發(fā)菌是指菌棒接種后菌絲長滿整個過程。發(fā)菌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干凈、干燥、通風、適溫。發(fā)菌場所。在室內發(fā)菌,可先將室內打掃干凈,如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水沖洗一次。沖洗后要通風曬干。塑料大棚作為發(fā)菌場所,關鍵是要通風干燥。搬運。接種完畢后,將接好種的菌棒及時運到發(fā)菌室或發(fā)菌大棚。菌棒的擺放。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發(fā)菌,菌棒要單排擺放,每排可放3~5層。如場地允許可井字擺放。這種擺放有利菌棒散熱及避免燒菌。在冬季生產菌棒時,菌棒發(fā)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發(fā)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這種情況可將菌棒按一定行距擺放(每排之間的距離為70~80厘米),每排可擺放菌棒5~8層。還有一種情況是發(fā)好的菌棒發(fā)滿后,再將菌棒移至出菇場所出菇,每排可擺放5~6層。菌棒的發(fā)菌管理。發(fā)菌溫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氣或陽光增溫,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溫,降溫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進行通風。整個發(fā)菌過程決不能噴水,濕度越低越好。發(fā)菌過程不需要光線特別是不能有直射陽光,在發(fā)菌過程中還要控制菌棒感染雜菌,菌棒發(fā)菌需要新鮮空氣,發(fā)菌場所要結合溫度情況進行通風換氣。
9、出菇管理
當菌絲吃透料層,秸稈由黃色變?yōu)辄S白色或白色時,就快出菇了。這時要根據濕度、溫度、食用菌長勢和質量要求等因素采取噴水、通風、覆土等管理措施。頭潮菇采收后,消除表面的雜物和死菇,用濕潤新土將采后留下的空穴補平,并適當補充養(yǎng)分。
利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又因食用菌品種、原料、栽培設施、地理氣候條件等因素不同,使其栽培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原料組合不一,產品價格不一,在實際生產中,基于以上的基本流程,各地因地制宜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食用菌栽培模式。
利用棉柴秸稈種植雙孢菇:
雙孢菇又名白蘑菇,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等,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稱。栽培主料是棉柴秸稈和畜禽糞,很適宜農戶生產。
1、選擇適宜的種植時間:雙孢菇菌絲在8℃~27℃均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20℃~22℃;子實體在8℃~18℃均可生長,最適溫度10℃~15℃。據此,我國北方地區(qū)。雙孢菇一般在8月上中旬漚制原料,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種,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第二年還可收一季春菇。
2、栽培場所:利用日光溫室或大棚(東西走向,坐北朝南),棚上蓋草簾,溫度低時可卷起草簾利用日光增溫。在棚內建南北走向菌床,菌床可搭架成2層或3層,每層間距50厘米。菌床寬120厘米,床間留60厘米的作業(yè)道。
3、培養(yǎng)料的配制和發(fā)酵方法:①培養(yǎng)料的配制方法。一種是禽畜糞(干重)57%,麥秸40%,石膏粉、石灰、過磷酸鈣各1%。另一種是棉柴秸稈或玉米秸稈89%,石灰、復合肥各2%,石膏、尿素各1%,豆餅5%,外加250~500公斤人糞尿。玉米秸稈在發(fā)酵前用鍘草機切成3~5厘米左右,禽畜糞要曬干,同時防止被雨水沖洗。②培養(yǎng)料的堆制與翻堆。將干糞過篩,把棉柴秸稈粉碎。玉米可在建堆前3~4天,用2%的石灰水浸泡24小時,控制含水率65%~70%左右,另外,提前2~3天把糞肥加水拌濕。建堆時先把秸稈鋪30厘米厚,寬2米,長度不限,再在上面撒一層調濕的畜禽糞,厚約5厘米,這樣循序一層層堆起來,最上層用糞蓋頂,堆高1.5米左右。堆好后,上面放些涼席、草簾之類,預防日曬雨淋,堆向南北為好。堆積發(fā)酵需要25天,其間翻堆4~5次,并不斷加入礦物質。第一次翻堆為7天,將石灰、石膏粉、豆餅加入里面,人糞尿按比例加入一半;第二次為6天,將另一半人糞尿加入。同時加入尿素、復合肥、過磷酸鈣;第三次是5天,第四次是4天,應把握水份,用手擰秸稈滴出兩、三滴水為準。第五次是3天,不加水。當棉柴秸稈由白色或淺黃色變成咖啡色,料松有彈性,并伴有香味時說明已經發(fā)酵好。③培養(yǎng)料的后發(fā)酵。將前期發(fā)酵料趁熱拆堆移入菇房,進行短時間的高溫發(fā)酵,目的是改變培養(yǎng)料理化性質,增加其養(yǎng)分,徹底殺蟲滅菌。方法是:將料堆在床架上層,關閉門窗和通風口,通過蒸氣和爐火使溫度升高到60℃以上保持5~6小時,溫度降到25℃左右時,維持4天后,即可播種。當料溫降至常溫后,將料攤開,厚度20~25厘米左右。
4、栽培與管理:
①、菇房消毒。播種前把菇房打掃干凈,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8克,熏蒸24小時,然后開窗通氣,把培養(yǎng)料移入菇房。
?、?、播種。培養(yǎng)料發(fā)酵后,降溫至25℃時開始播種。先將培養(yǎng)料平攤在床架上,厚10~15厘米。播種前要檢查一下,菌絲濃白粗壯的為優(yōu)質菌種。條播:把培養(yǎng)料每隔8~10厘米挖深3厘米的小溝,將菌種撒入小溝后合攏,部分菌種露在料外。也可散播:把菌種撒到培養(yǎng)料上,用手抓松,再用木板拍平。播種后關閉門窗和通風口,可在料面蓋上塑料布,3天后菌絲萌發(fā),逐漸打開門窗和塑料布,根據吃料情況,加大供氧量,若料面偏干,可蓋紙噴水保濕。
③、覆土。覆蓋的土質,應是團粒結構好,有肥力,如涼干的塘泥、菜園的二層土等,一般取10厘米以下的田園土,在日光下暴曬3天后,過篩分成土粒直徑為1.5~2厘米的粗土和直徑為0.5~1厘米的細土。然后堆放,用400倍的甲醛噴灑并覆膜24小時滅菌。覆土時間:播后15~20天,菌絲長至料厚2/3為宜。覆土分兩次,先覆粗土粒,不重疊不漏料,用木板拍平適當噴水,不要滲漏到料中,隔5~7天再覆細土,補勻、噴水,總厚度3~4厘米左右。
?、?、出菇管理。首先是溫度。從覆土至出菇約20天左右,最適宜溫度22℃~26℃,其次是濕度。在出菇階段,須采取人工噴水增濕,使空氣濕度穩(wěn)定在65%左右,子實體生長階段應提高到90%~95%。噴水要做到細、勤、輕。然后是空氣。早秋和夏季氣溫高,應在夜間和早晨通風,氣溫低時,在中午通風。
?、?、采收及收后管理。蘑菇應適時采收。當菌蓋充分長大而未開傘前為采收適宜時期。采收時不要帶出菌絲。收完一茬后,要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殘留物,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粗細土補平,重噴一次水,每收一茬菇后,應噴施1%葡萄糖、0.5%尿素、0.1過磷酸鈣,以補充營養(yǎng)。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還有很多,如利用棉柴秸稈栽培平菇技術、棉柴粉碎栽培金針菇技術、棉柴秸桿種草菇、棉柴秸桿粉碎開放式畦栽平菇、棉柴秸粉加麥草粉袋栽雞腿蘑、總之,棉柴秸稈粉碎后適宜多種食用菌的種植。
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應用
在上一世紀,由于人工培養(yǎng)純菌絲的興起,并開始采用木屑、棉籽殼等農副產品下腳料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的探索,開辟了利用其他農副產品及工業(yè)生產的下腳料如啤酒精、甜菜渣、中藥渣、廢棉等配料栽培食用菌的途徑,這些方法就地取材,使食用菌生產走出山區(qū),向廣大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發(fā)展。栽培食用菌的培養(yǎng)料改進,推動了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普及,促進了食用菌消費,帶動食用菌產業(yè)化生產、加工、銷售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我國的食用菌事業(yè)正以空前的規(guī)模向前發(fā)展,生產技藝也有很大提高,特別是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在食用菌資源調查、野生品種馴化、栽培技術、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對食用菌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遺傳機制、營養(yǎng)生理、生殖生理及酶的功能的研究都有了進展。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接受,食用菌生產在大農業(yè)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規(guī)模地利用各種廉價的秸稈基質和廢物來生產食用菌,通過生物的作用,將粗纖維轉化為人類可以食用的優(yōu)質蛋白。菇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谷物更加全面,賴氨酸含量更高。食用菌即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要食源。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菌進口國(地區(qū))為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香港香菇消費量為世界第一,年消費量在2000~2500噸左右。食用菌的國內市場也在逐年擴大。中國人口眾多,蘑菇食用文化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世界罕見的,只是由于宣傳不夠和消費水平較低,其人均消費量僅是國外發(fā)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求新、求異、注重保健的觀念,將主導人們對食用菌的選擇,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
與食用菌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是,一方面,農作物秸稈生產數量隨著農產品單產的提高而顯著增加,由于秸稈的直接燃料價值的退化、建筑材料的用途減少、傳統(tǒng)秸稈積肥數量的大幅度降低等因素,造成農作物秸稈恣意廢棄浪費或焚燒,另一方面,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發(fā)展為棉柴秸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利用途徑,棉柴秸稈成為食用菌的原料來源,由秸稈變成的菌糠,還可以再利用,菌糠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是上好的有機肥,經測算,一噸菌糠,相當于200公斤復合肥的肥效,用來還田,肥效明顯好于普通的農家肥。棉柴秸稈種菇既可以豐富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又可引導農民,農閑變農忙,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為國家出口創(chuàng)匯,促進生態(tài)農業(yè)、高效農業(yè)和創(chuàng)匯農業(yè)的發(fā)展。
近幾年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十分迅猛,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100多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6,其中平菇占總產量的53%,雙抱菇占34%,總產值近20億元,食用菌產業(yè)已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新的增長點,并成為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yè)。食用菌生產呈現品種結構優(yōu)化,注重規(guī)模效益,龍頭企業(yè)帶動作用明顯等特點。采取”龍頭企業(yè)+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政府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龍頭企業(yè)組織市場運作,向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與農戶簽訂保價回收合同,將農戶帶入市場,農戶只負責生產栽培。省科委組織實施了”秸稈種菇千村萬棚億元開發(fā)工程“,實行技術培訓、原材料供應、銷售服務一條龍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全省食用菌生產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銜接的良性循環(huán),保證了食用菌產業(yè)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近幾年各地還引進一些珍稀品種,并進行品種篩選馴化、出菇試驗、栽培技術的研究,有的品種已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推廣。
但是和世界先進的國家相比,在食用菌研究和生產的發(fā)酵、代謝、遺傳、育種等方面還有一段距離。食用菌生產由于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和管理,存在著菌種市場混亂、加工環(huán)節(jié)薄弱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食用菌品種單一,2/3是科技含量不高、制約著我省食用菌的發(fā)展。要在提高現有平菇、雙孢菇產量與質量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珍稀菇類,建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為利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東營市新發(fā)菌業(yè)有限公司借助國家開發(fā)黃河三角洲項目的啟動,同時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發(fā)展優(yōu)勢??梢灶A見,今后定能帶動東營市周邊地區(qū)把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變成舉世矚目的支柱產業(yè)。(棗莊市大家菌業(yè)研究所)
首先,棉柴秸桿與木屑、棉籽皮的化學組成基本相似,只是含量與物理性狀不一,不影響蘑菇栽培;二是實踐證明可行。如雙孢菇和草菇等,就是以麥秸為主。通過大量研究和各地的栽培試驗,用棉柴秸桿與用棉籽皮的產菇量基本相同,以栽培金針菇為例,用棉籽皮栽培與用玉米秸、麥秸、稻草、玉米芯等栽培,其生成率都能達到80%~100%。進行商業(yè)栽培的食用菌大約有20多種,所有用木屑和棉籽皮栽培的,都可用棉柴秸桿替代。三是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大方向。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不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熟料的下腳料又可返田肥地,還是營養(yǎng)豐富的牲畜飼料,促進農業(yè)生產的良性循環(huán)。利用棉柴秸稈發(fā)展食用菌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實踐證明,利用稻草、麥稈、玉米稈、油菜稈、棉柴秸桿等作主料,可大量生產多種食用菌,此技術已具有成熟的配方和管理工藝,使出菇率達到甚至超過單純用棉籽殼的標準。棉柴秸稈作為食用菌栽培的基礎材料,5~8畝田的秸稈,經腐熟后可栽培l(xiāng)畝露地蘑菇,生產蘑菇2000~3000公斤,收入5000~6000元,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技術要求不高,倍受農民歡迎的致富項目,并可有效地減輕焚燒秸稈對環(huán)境的污染。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地區(qū)有大量的剩余棉柴秸稈。
利用棉柴秸稈種植食用菌的工藝流程:
1、原料準備:培養(yǎng)料可選用多種農作物秸稈(如棉柴秸稈、大豆秸稈、玉米秸稈等),應新鮮無霉變,并在陽光下充分曬干,并粉碎。應用不添加輔料的栽培方法時,用于種菇的新鮮秸稈細胞還有生命力,菌絲很難分解其纖維素和木質素,秸稈要進行浸泡發(fā)酵處理,一般發(fā)酵5~7天,發(fā)現秸稈長滿雪花狀物質時即可利用栽培。
2、輔料:在培養(yǎng)料中所占比例較小,但對整個培養(yǎng)料的營養(yǎng)起著重要調節(jié)與平衡作用的原料我們稱之為輔料。常用的輔料有麥麩(麩皮)、玉米粉、豆餅等。麩皮的添加量一般為5%~15%且越新鮮越好。作為輔料玉米粉添加量應為2%~5%,也是越新鮮越好。高溫季節(jié)可少加些,低溫季節(jié)可多加些。石灰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酸堿度,添加量為1%~3%。石膏,添加量為1%~3%。無機微量元素根據碳氮比適量添加。
3、場地:栽培食用菌場地包括:原料儲備場地、拌料與裝袋場地、滅菌場地、接種場地、發(fā)菌場地。對場地的要求是,地勢較高,便于排水和通風;四周環(huán)境清潔,遠離垃圾場或污染較重企業(yè)。對于一個規(guī)?;秤镁鷪?,這些場地的安排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減少搬運裝卸和菌袋破損,提高工作效率和菌棒的成品率。
4、拌料:配方。一般認為,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營養(yǎng)物質含量的差別其產量有所不同。食用菌栽培實踐證明,某種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對產量有一定影響,但是對于許多原料而言,只要添加適量的輔料,做到營養(yǎng)均衡,配方合理,仍會得到很理想的產量。在制定一個培養(yǎng)料配方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針對每種菇對營養(yǎng)的需求特點,合理搭配碳素營養(yǎng)和氮素營養(yǎng),做到碳素和氮素營養(yǎng)平衡。二是對于通氣性較差的原料,可適當添加透氣性較好的原料。料水比例。拌料時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含水量一般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有水滴滲出,但不形成水流即可。拌料。拌料前先將拌料場地打掃干凈。拌料時按配方比例,先將主料灘鋪在場地上,而后將輔料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勻,再將混勻后的輔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鍬混合均勻。最后按料水比加水。加水后再用鐵鍬上下翻勻,然后用拌料機將料攪拌兩次即可。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適,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發(fā)現手指間有溢水出現,其料水比屬正常范圍。
5、裝袋裝袋時間。料拌勻后可馬上裝袋。特別是夏季高溫季節(jié),培養(yǎng)料很容易酸敗,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塑料袋的選擇。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為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低壓高密度聚乙烯,這種塑料袋韌性較好,袋子不易破損,污染率低。如果是機器裝袋其規(guī)格應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裝袋。裝袋時一定注意袋內料的松緊度要適中,裝得太緊影響透氣性發(fā)菌慢,裝得太松易污染雜菌。
6、滅菌是將料袋內的一切生物利用熱能殺滅的一個過程。目前我國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壓滅菌,而高壓滅菌應用較少。常壓滅菌過去是采用土蒸鍋,用土蒸鍋滅菌其缺點是裝料少,裝鍋出鍋操作不便,料冷卻較慢。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鍋爐(蒸氣發(fā)生器)進行菌棒的常壓滅菌,這種滅菌方法,操作方便,冷卻也快?,F在采用高壓滅菌更能節(jié)省燃料,縮短滅菌時間。
7、接種:菌種應選高產、抗逆、廣溫型菌種。接種就是將固體菌種或液體菌種接入菌棒的過程或方法。接種的整個過程都應按無菌操作要求進行。能否做到無菌操作是接種成敗的關鍵,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關鍵。接種方法可分為接種室、接種箱和接種帳接種。
8、發(fā)菌是指菌棒接種后菌絲長滿整個過程。發(fā)菌不管是在室內還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干凈、干燥、通風、適溫。發(fā)菌場所。在室內發(fā)菌,可先將室內打掃干凈,如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水沖洗一次。沖洗后要通風曬干。塑料大棚作為發(fā)菌場所,關鍵是要通風干燥。搬運。接種完畢后,將接好種的菌棒及時運到發(fā)菌室或發(fā)菌大棚。菌棒的擺放。在夏季高溫季節(jié)發(fā)菌,菌棒要單排擺放,每排可放3~5層。如場地允許可井字擺放。這種擺放有利菌棒散熱及避免燒菌。在冬季生產菌棒時,菌棒發(fā)菌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發(fā)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這種情況可將菌棒按一定行距擺放(每排之間的距離為70~80厘米),每排可擺放菌棒5~8層。還有一種情況是發(fā)好的菌棒發(fā)滿后,再將菌棒移至出菇場所出菇,每排可擺放5~6層。菌棒的發(fā)菌管理。發(fā)菌溫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氣或陽光增溫,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溫,降溫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進行通風。整個發(fā)菌過程決不能噴水,濕度越低越好。發(fā)菌過程不需要光線特別是不能有直射陽光,在發(fā)菌過程中還要控制菌棒感染雜菌,菌棒發(fā)菌需要新鮮空氣,發(fā)菌場所要結合溫度情況進行通風換氣。
9、出菇管理
當菌絲吃透料層,秸稈由黃色變?yōu)辄S白色或白色時,就快出菇了。這時要根據濕度、溫度、食用菌長勢和質量要求等因素采取噴水、通風、覆土等管理措施。頭潮菇采收后,消除表面的雜物和死菇,用濕潤新土將采后留下的空穴補平,并適當補充養(yǎng)分。
利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又因食用菌品種、原料、栽培設施、地理氣候條件等因素不同,使其栽培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原料組合不一,產品價格不一,在實際生產中,基于以上的基本流程,各地因地制宜出現了多種多樣的食用菌栽培模式。
利用棉柴秸稈種植雙孢菇:
雙孢菇又名白蘑菇,其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等,因此享有“植物肉‘的美稱。栽培主料是棉柴秸稈和畜禽糞,很適宜農戶生產。
1、選擇適宜的種植時間:雙孢菇菌絲在8℃~27℃均可生長,最適生長溫度20℃~22℃;子實體在8℃~18℃均可生長,最適溫度10℃~15℃。據此,我國北方地區(qū)。雙孢菇一般在8月上中旬漚制原料,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種,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第二年還可收一季春菇。
2、栽培場所:利用日光溫室或大棚(東西走向,坐北朝南),棚上蓋草簾,溫度低時可卷起草簾利用日光增溫。在棚內建南北走向菌床,菌床可搭架成2層或3層,每層間距50厘米。菌床寬120厘米,床間留60厘米的作業(yè)道。
3、培養(yǎng)料的配制和發(fā)酵方法:①培養(yǎng)料的配制方法。一種是禽畜糞(干重)57%,麥秸40%,石膏粉、石灰、過磷酸鈣各1%。另一種是棉柴秸稈或玉米秸稈89%,石灰、復合肥各2%,石膏、尿素各1%,豆餅5%,外加250~500公斤人糞尿。玉米秸稈在發(fā)酵前用鍘草機切成3~5厘米左右,禽畜糞要曬干,同時防止被雨水沖洗。②培養(yǎng)料的堆制與翻堆。將干糞過篩,把棉柴秸稈粉碎。玉米可在建堆前3~4天,用2%的石灰水浸泡24小時,控制含水率65%~70%左右,另外,提前2~3天把糞肥加水拌濕。建堆時先把秸稈鋪30厘米厚,寬2米,長度不限,再在上面撒一層調濕的畜禽糞,厚約5厘米,這樣循序一層層堆起來,最上層用糞蓋頂,堆高1.5米左右。堆好后,上面放些涼席、草簾之類,預防日曬雨淋,堆向南北為好。堆積發(fā)酵需要25天,其間翻堆4~5次,并不斷加入礦物質。第一次翻堆為7天,將石灰、石膏粉、豆餅加入里面,人糞尿按比例加入一半;第二次為6天,將另一半人糞尿加入。同時加入尿素、復合肥、過磷酸鈣;第三次是5天,第四次是4天,應把握水份,用手擰秸稈滴出兩、三滴水為準。第五次是3天,不加水。當棉柴秸稈由白色或淺黃色變成咖啡色,料松有彈性,并伴有香味時說明已經發(fā)酵好。③培養(yǎng)料的后發(fā)酵。將前期發(fā)酵料趁熱拆堆移入菇房,進行短時間的高溫發(fā)酵,目的是改變培養(yǎng)料理化性質,增加其養(yǎng)分,徹底殺蟲滅菌。方法是:將料堆在床架上層,關閉門窗和通風口,通過蒸氣和爐火使溫度升高到60℃以上保持5~6小時,溫度降到25℃左右時,維持4天后,即可播種。當料溫降至常溫后,將料攤開,厚度20~25厘米左右。
4、栽培與管理:
①、菇房消毒。播種前把菇房打掃干凈,每立方米用甲醛10毫升、高錳酸鉀8克,熏蒸24小時,然后開窗通氣,把培養(yǎng)料移入菇房。
?、?、播種。培養(yǎng)料發(fā)酵后,降溫至25℃時開始播種。先將培養(yǎng)料平攤在床架上,厚10~15厘米。播種前要檢查一下,菌絲濃白粗壯的為優(yōu)質菌種。條播:把培養(yǎng)料每隔8~10厘米挖深3厘米的小溝,將菌種撒入小溝后合攏,部分菌種露在料外。也可散播:把菌種撒到培養(yǎng)料上,用手抓松,再用木板拍平。播種后關閉門窗和通風口,可在料面蓋上塑料布,3天后菌絲萌發(fā),逐漸打開門窗和塑料布,根據吃料情況,加大供氧量,若料面偏干,可蓋紙噴水保濕。
③、覆土。覆蓋的土質,應是團粒結構好,有肥力,如涼干的塘泥、菜園的二層土等,一般取10厘米以下的田園土,在日光下暴曬3天后,過篩分成土粒直徑為1.5~2厘米的粗土和直徑為0.5~1厘米的細土。然后堆放,用400倍的甲醛噴灑并覆膜24小時滅菌。覆土時間:播后15~20天,菌絲長至料厚2/3為宜。覆土分兩次,先覆粗土粒,不重疊不漏料,用木板拍平適當噴水,不要滲漏到料中,隔5~7天再覆細土,補勻、噴水,總厚度3~4厘米左右。
?、?、出菇管理。首先是溫度。從覆土至出菇約20天左右,最適宜溫度22℃~26℃,其次是濕度。在出菇階段,須采取人工噴水增濕,使空氣濕度穩(wěn)定在65%左右,子實體生長階段應提高到90%~95%。噴水要做到細、勤、輕。然后是空氣。早秋和夏季氣溫高,應在夜間和早晨通風,氣溫低時,在中午通風。
?、?、采收及收后管理。蘑菇應適時采收。當菌蓋充分長大而未開傘前為采收適宜時期。采收時不要帶出菌絲。收完一茬后,要清除料面上的死菇及殘留物,并把采菇留下的孔洞用粗細土補平,重噴一次水,每收一茬菇后,應噴施1%葡萄糖、0.5%尿素、0.1過磷酸鈣,以補充營養(yǎng)。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還有很多,如利用棉柴秸稈栽培平菇技術、棉柴粉碎栽培金針菇技術、棉柴秸桿種草菇、棉柴秸桿粉碎開放式畦栽平菇、棉柴秸粉加麥草粉袋栽雞腿蘑、總之,棉柴秸稈粉碎后適宜多種食用菌的種植。
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應用
在上一世紀,由于人工培養(yǎng)純菌絲的興起,并開始采用木屑、棉籽殼等農副產品下腳料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的探索,開辟了利用其他農副產品及工業(yè)生產的下腳料如啤酒精、甜菜渣、中藥渣、廢棉等配料栽培食用菌的途徑,這些方法就地取材,使食用菌生產走出山區(qū),向廣大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發(fā)展。栽培食用菌的培養(yǎng)料改進,推動了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普及,促進了食用菌消費,帶動食用菌產業(yè)化生產、加工、銷售業(yè)的發(fā)展。近幾年,我國的食用菌事業(yè)正以空前的規(guī)模向前發(fā)展,生產技藝也有很大提高,特別是越來越多的科研單位,在食用菌資源調查、野生品種馴化、栽培技術、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對食用菌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遺傳機制、營養(yǎng)生理、生殖生理及酶的功能的研究都有了進展。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接受,食用菌生產在大農業(yè)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大規(guī)模地利用各種廉價的秸稈基質和廢物來生產食用菌,通過生物的作用,將粗纖維轉化為人類可以食用的優(yōu)質蛋白。菇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谷物更加全面,賴氨酸含量更高。食用菌即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主要食源。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食用菌進口國(地區(qū))為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香港香菇消費量為世界第一,年消費量在2000~2500噸左右。食用菌的國內市場也在逐年擴大。中國人口眾多,蘑菇食用文化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世界罕見的,只是由于宣傳不夠和消費水平較低,其人均消費量僅是國外發(fā)達國家的十分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求新、求異、注重保健的觀念,將主導人們對食用菌的選擇,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
與食用菌生產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是,一方面,農作物秸稈生產數量隨著農產品單產的提高而顯著增加,由于秸稈的直接燃料價值的退化、建筑材料的用途減少、傳統(tǒng)秸稈積肥數量的大幅度降低等因素,造成農作物秸稈恣意廢棄浪費或焚燒,另一方面,食用菌栽培技術的發(fā)展為棉柴秸稈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利用途徑,棉柴秸稈成為食用菌的原料來源,由秸稈變成的菌糠,還可以再利用,菌糠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是上好的有機肥,經測算,一噸菌糠,相當于200公斤復合肥的肥效,用來還田,肥效明顯好于普通的農家肥。棉柴秸稈種菇既可以豐富城市居民的菜籃子,又可引導農民,農閑變農忙,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為國家出口創(chuàng)匯,促進生態(tài)農業(yè)、高效農業(yè)和創(chuàng)匯農業(yè)的發(fā)展。
近幾年食用菌產業(yè)發(fā)展十分迅猛,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100多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6,其中平菇占總產量的53%,雙抱菇占34%,總產值近20億元,食用菌產業(yè)已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發(fā)展的新的增長點,并成為一些地方的支柱產業(yè)。食用菌生產呈現品種結構優(yōu)化,注重規(guī)模效益,龍頭企業(yè)帶動作用明顯等特點。采取”龍頭企業(yè)+農戶“的運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政府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龍頭企業(yè)組織市場運作,向農戶提供菌種和技術,與農戶簽訂保價回收合同,將農戶帶入市場,農戶只負責生產栽培。省科委組織實施了”秸稈種菇千村萬棚億元開發(fā)工程“,實行技術培訓、原材料供應、銷售服務一條龍服務,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目前,全省食用菌生產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相互銜接的良性循環(huán),保證了食用菌產業(yè)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近幾年各地還引進一些珍稀品種,并進行品種篩選馴化、出菇試驗、栽培技術的研究,有的品種已有了一定規(guī)模的推廣。
但是和世界先進的國家相比,在食用菌研究和生產的發(fā)酵、代謝、遺傳、育種等方面還有一段距離。食用菌生產由于缺乏統(tǒng)一協(xié)調和管理,存在著菌種市場混亂、加工環(huán)節(jié)薄弱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食用菌品種單一,2/3是科技含量不高、制約著我省食用菌的發(fā)展。要在提高現有平菇、雙孢菇產量與質量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珍稀菇類,建立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為利用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東營市新發(fā)菌業(yè)有限公司借助國家開發(fā)黃河三角洲項目的啟動,同時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發(fā)展優(yōu)勢??梢灶A見,今后定能帶動東營市周邊地區(qū)把棉柴秸稈栽培食用菌變成舉世矚目的支柱產業(yè)。(棗莊市大家菌業(y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