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食用菌行業(yè),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很多猶如《西游記》中孫悟空,抓幾根毫毛就能分身,在自己的本職崗外,到其它院校、科研機構(gòu)、食用菌企業(yè)兼職,且領取的薪水不菲。對這個問題該怎么看?
我覺得最根本的還是體制問題,說食用菌知名專家學者見錢眼開,有便宜就占,可能有辱斯文。但在目前的體制,制度存在者嚴重漏洞的情況下,誰能保證每個專家學者都能潔身自好,做道德的楷模呢?即使有些專家學者自命清高,能謝絕各種兼職,但又有幾人?有些食用菌專家成了演講家,因為這確實比做學問、搞研究賺得多,錢也來得快。
食用菌是弱勢產(chǎn)業(yè),雖從業(yè)人士眾多,但人才濟濟還談不上,尤其一些較為年輕的食用菌科研教學人員,難以出人頭地,薪資也不高,而他們付出艱辛的努力,卻很難主持食用菌科研項目;相反一些在食用菌圈內(nèi)有話語權(quán)的知名專家學者卻能到處掛名,占盡無限風光,這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贏者通吃、貧富不均的反差確實令人憤懣,但原因還是體制的問題,教學與科研的制度出了嚴重問題。少數(shù)食用菌知名專家學者之所以能“賣名”而市場廣闊,是因為我國是行政權(quán)力主導教學科研活動。需要請一些食用菌知名專家學者來掛名,這也是政績工程的體現(xiàn)。如此對外宣傳臉上有光有彩,對上則能申請食用菌大的項目經(jīng)費,何樂而不為呢?至于這些掛名食用菌專家學者究竟能為本機構(gòu)的學術(shù)水平提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就無關(guān)輕重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涉菌高等科研院校真的遵循教學科研的規(guī)律,決策目的真是為了學術(shù),為了學生,請掛名而不出力的食用菌專家學者來兼職,是虧本的買賣。這種虧本的買賣誰會做?誰愿意當冤大頭?
在開放的菌界里,食用菌知名專家學者是稀有資源(冒牌的除外),他們也確實不應該屬于某一個機構(gòu),他們的知識能由更多菌人享受本來是件好事。兼職現(xiàn)象應屬正常,但關(guān)鍵是要有好的制度規(guī)范,要有食用菌學術(shù)共同體的自律。
另外需要菌界警覺的是一些食用菌偽專家的走穴,尤其是到食用菌企業(yè)指指點點,禍害無窮。這些年來,食用菌產(chǎn)業(yè)剛剛有點起色,就冒出了一些食用菌偽專家又“炒”又“燉”,使食用菌行業(yè)成為一潭混水,一潭苦水,一潭淚水。當下,再由食用菌偽專家走穴這根“攪屎棍”一攪,更加令正直善良之菌人慘不忍睹,欲哭無淚!
為了食用菌行業(yè)的健康純潔,食用菌真正的專家學者要自尊自重,偽專家應當自殺自滅!這非情緒的宣泄,而應當建立長效的機制,好的制度。 “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小人也是沒有辦法才做了小人。盡管我們菌界同仁心懷悲憫,但還是要勸那些食用菌偽專家退場!參考文獻略【作者my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