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婦女的想法成了國家專利
八角村的香菇產業(yè)快速發(fā)展同時,困難也出現了。種植香菇必須要用到木屑作為養(yǎng)料,可全村幾百畝的香菇所需要的木屑湘潭縣是遠遠供不應求的。為了尋找到合適的東西進行替代,村里的婦女們得閑的時候就會找資料,和專家“策”。經過和專家討論分析后,她們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用蓮殼代替木屑。
湘潭縣是全國有名的“湘蓮之鄉(xiāng)”,每年加工蓮子要產生2.5萬多噸蓮殼。從2011年初起,湘潭縣八角香菇專業(yè)合作社與湘潭大學化工學院合作,開始研究嘗試用廢棄的蓮殼來培植香菇,收到了奇效。這些以蓮殼作培養(yǎng)料的菇棒養(yǎng)分更高,能夠長出更多的香菇。
在八角村的巾幗香菇示范區(qū)里,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看到,大棚里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立體的4層香菇棒,每一個香菇棒上簇擁著很多鮮嫩的香菇。馮應龍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常規(guī)的香菇棚是平著擺放一層香菇棒,每畝最多擺放1萬個香菇棒,經過改良后的香菇棚采用的是立體4層栽培,于是產值跟著翻了幾番。“這個創(chuàng)意也是村里的婦女發(fā)散性思維的結果。”馮應龍說,“婦女們的智慧可不能小看,雖然她們沒讀多少書,對于技術方面的東西也不是很懂,但她們有時候想出的點子讓專家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李彩霞現在是香菇合作社的技術顧問,平時菇農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她都會進行指導,所有的培訓、學習資料的發(fā)放等也都是她負責。2012年,她在北京參加農家女學校培訓期間,看到很多人的陽臺上都擺放著盆栽,于是突發(fā)奇想,覺得把香菇放到盆景里種植市場空間很大,因為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食品的健康、綠色,如果能自己在家種植香菇,那消費者肯定會很喜歡。經過多次的實驗,這項技術終于在2013年獲得成功,并拿到了國家專利。
在克服了一系列的技術困難后,八角村的香菇產業(yè)發(fā)展迅猛,不少周邊村民紛紛加入合作社。根據初步統計,到2013年底,帶動周邊村民近200戶;香菇種植面積370畝,年產量3000余噸。如今,八角村種植的香菇供應長、株、潭等地的連鎖超市,并遠銷上海、廣東、香港,甚至通過代銷,把歐美等國外也變成了這個小小村莊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