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球蓋菇是我省重要的珍稀食用菌栽培種類,產量位居全國前列。為指導各地切實抓好大球蓋菇生產管理,根據我省氣候條件和大球蓋菇生產特點,現制定技術指導意見如下。
一、大球蓋菇生產管理技術措施
(一)栽培場地與設施
可選擇棚室、大田、果園、林地等栽培。栽培場地要求周圍無污染企業(yè)、畜禽養(yǎng)殖場等污染源,通風良好,水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土壤偏酸性,排水方便不積水。林地栽培要求郁閉度0.7以上,可配套遮陽系統(tǒng)、加濕系統(tǒng)等;設施栽培可采用日光溫室大棚、簡易拱棚等設施,配備必要的微噴等噴水設備。
(二)栽培季節(jié)
栽培季節(jié)應根據大球蓋菇生物學特性和栽培區(qū)域氣候條件確定。原則上氣溫穩(wěn)定在23℃以下時開始播種。大棚內秋季栽培一般在9月下旬~10月上旬鋪料播種,12月份至翌年4月結束;林地或菌果間作栽培模式可安排在9月上旬~11月下旬鋪料播種,10月底開始早茬出菇,翌年3~6月出菇。
(三)品種選擇
選擇高產、抗逆性強的大球蓋菇品種并確保菌種質量。從有資質的正規(guī)單位購買菌種。菌種要求菌絲潔白、粗壯,生命力旺盛,無病蟲感染、菌齡適宜。
(四)栽培料選擇
根據當地自然資源靈活選用栽培料和比例。宜選擇以下配方:
配方一:玉米芯40%、闊葉樹木屑30%、稻殼26%、麥麩3%、生石灰1%;配方二:作物秸稈49%、闊葉樹木屑30%、稻殼20%、生石灰1%;配方三:作物秸稈45%、工廠化木腐性食用菌菌渣25%、闊葉樹木屑18%、干牛糞10%、生石灰2%;配方四:玉米芯45%、豆秸20%、闊葉樹木屑18%、稻殼15%、石膏粉1%、生石灰1%。
(五)栽培料處理
1.原料預濕。按配方比例將各種原料置于陽光下暴曬2?~3?天,然后加入石灰水預濕2天,使其吸足水分,培養(yǎng)料含水量70%~75%。
2.建堆。將預濕料翻勻后,建成底寬2.5?米、頂寬1.5?米、高0.8?米的長梯形料堆,將表面拍平,用直徑5~7?厘米的尖頭木棒,每隔25?厘米從上而下至料底打透氣孔。升溫發(fā)酵期間注意適度覆蓋保濕,同時防止雨水淋進料里。
3.翻堆。當最高料溫達到65℃左右時,保持24?小時后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將高溫層料和低溫層料的位置上下、內外互換,重新建堆后再次升溫至65℃左右保持24?小時,進行第二次翻堆。經過三次升溫發(fā)酵,發(fā)酵總時間7~9?天,發(fā)酵好的培養(yǎng)料呈褐色且有大量白色放線菌絲體,散發(fā)菌香氣味,pH 6.5~7.5,含水量70%左右。
(六)播種
播種方式可用穴播,播種量200~250千克/畝,畦面寬1.1?~1.4米,單層穴播的培養(yǎng)料鋪成厚18?厘米,兩層穴播的將培養(yǎng)料鋪成每層厚10?~12?厘米。播種時,將菌種用手掰成直徑3?~4厘米的塊狀,直接種入每層培養(yǎng)料內,播菌種的間距8?~10?厘米,播種后用木板拍平料面,并稍加壓實,讓表層菌種與料充分接觸,再薄撒一層培養(yǎng)料,使菌種不露出培養(yǎng)料表面。播種后用直徑4厘米以上的木棒,每隔30~40厘米處打通氣孔,田地及林下播種后10?天內如遇雨水天氣應覆膜防雨淋。
(七)覆土覆蓋
播種后及時覆土。覆土厚度2厘米左右,覆土濕度以握之成團、落地即散為宜,用石灰粉調節(jié)覆土pH 7.5~ 7.8即可。覆土后從料床中部扎兩排直徑3~4厘米的透氣孔,排間距30 厘米,孔間距20~25 厘米,高溫季節(jié)間距適當縮小、打孔增多,便于透氣散熱。覆土表面可適度遮蓋草苫或麥秸、稻殼,以緩沖料床的溫濕度,大田及林地栽培視生產條件搭建拱棚覆蓋薄膜。
(八)栽培管理
1.發(fā)菌管理
發(fā)菌期間料溫控制在22℃~27℃,環(huán)境氣溫超過27℃時,要及時適度敞膜通風,料溫低于15℃,加蓋薄膜等覆蓋物保溫。培養(yǎng)料含水量保持在65?%~70?%,播種后20?天內不宜向畦床菌料直接噴水,保持料面覆蓋物濕潤即可。若空氣干燥,可向覆蓋物上輕微噴水。菌絲布滿土面后停止向土面噴水。
2.出菇管理
出菇階段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0%~90%。當土層表面出現幼小菇蕾時,每天早晚向菌床噴霧化水,在采收前2?~3?天不能向畦床和子實體噴水。出菇期間環(huán)境溫度適宜在12℃~25℃。氣溫低于12℃時,采取增設拱棚、夜間增厚覆蓋物、白天減少覆蓋物等措施以提高出菇溫度。進入霜凍期,在增加覆蓋物的同時停止噴水、停止催菇,來年溫度升高時催菇。溫度超過25℃時,采取通風、噴水等降溫措施。設施栽培當菌床有大量子實體發(fā)生時,應加大通氣量,每日通風換氣2?~3?小時,使CO2濃度低于0.15%。子實體生長期間保持充足的散射光,避免直射光照射。
(九)采收
現蕾后5?~7?天,當子實體的菌蓋呈鐘形尚未開傘,菌幕未破裂時,及時采收。采收后的成品菇應用清潔衛(wèi)生容器存放,避免二次污染。
(十)轉潮管理
采收結束后,清理床面,補平覆土,停水養(yǎng)菌4?~6?天,再進行噴水,噴透增濕后,促使下一潮原基形成,一般可采3~4潮菇。
二、病蟲害綜合防控
堅持以環(huán)境控制、栽培、物理、生物防治措施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綠色防控原則,實施綜合防控。如選擇抗病品種,保持生產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在種植前對空棚設施或場地環(huán)境進行清理消毒和防蟲處理,滅菌要徹底。在設施內通過安裝防蟲網,懸掛粘蟲板(30×20厘米)、頻振式殺蟲燈(15?W)、黑光燈(20?W~40?W),設置糖醋液等措施誘殺害蟲,注意出菇期間禁止使用任何化學藥劑。
三、防災減災
大球蓋菇生長期間寒潮、暴雪等災害性天氣可能發(fā)生,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減輕災害損失。
(一)提前預防
1.設施栽培
檢查并加固棚架,防止大風、冰雪損毀菇棚。及時清除菇棚頂部及周圍蓄積的冰雪,防止冰雪壓垮菇棚。強化菇棚保溫工作,壓緊外層塑料膜,及時修補棚膜漏洞,可用地膜覆蓋保溫。菇棚四周保持排水順暢,避免雨水、雪水對菇料的侵襲。棚內氣溫低于5℃時,停止向料面噴水、注水,盡量保持料面干爽,降低菌床含水量和空間濕度,搶收可采收或即將采收的大球蓋菇。通風換氣宜安排在午間氣溫較高時、采取開小口緩慢換氣方式進行。
2.露地、林下栽培
可以提前覆蓋保溫膜和草苫等,保溫的同時又避免雨雪流入畦面導致水分加重出現更嚴重的冰凍現象。
(二)災后管理
1.設施栽培
應及時清除菇棚頂部及周圍蓄積的冰雪。疏通排水溝,保持排水順暢,避免雨水、雪水導致澇害。做好栽培場所通風工作,保持空氣新鮮,降低濕度,減少病害。如發(fā)生病害,及時隔離管理或無害化處理。氣溫穩(wěn)定回升前,及時整理菇床,清除死菇。菌絲恢復生長后,恢復日常管理。
2.露地、林下栽培
及時排除冰雪融化后的田間積水,盡量避免菌床雪水浸泡,防止浸水導致的菌絲缺氧,活力下降。